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都市言情>重生之科技洪流> 第328章 城市化经济

第328章 城市化经济

  说到这里,赵一都有点口干,赶紧喝了一口茶水,接着继续说道:“上面说到,城市化是一个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有效办法。
  因为城市化后,更强调分工协作,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服务业种类,提供了更多就就业岗位,也增加了资本流转的速度,让更多的人赚到钱。
  想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让这些岗位能够更加长久的存在,只能是城市化。
  但是以我们目前的城市化建设程度,是远远无法满足这个要求的,我们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20%左右,而我们理想的城市化率应该至少需要达到80%以上。
  这里面其实就有非常大的基础建设投资,所以我们不应该感觉到基础投资太大,而是我们的基础投资还远远不够。
  未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需要持续的提高城市化率,那么关于城市的基础建设也将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而在城市化和城市基础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源源不断的从农村吸引人口加入城市,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给他们提供新的市民身份,给他们长久留在城市的机会。
  所以,提高城市化率,是我这次想讲的主要核心内容,因为他比起工业化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加直接、快速,而且门槛也更加低,非常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
  那么怎么提高城市化率呢?
  我觉得应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在城市启动足够多的基础建设,例如道路、桥梁、住房、商务中心、各种城市功能性建筑等等,我们需要建设的城市项目非常多。
  现在我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0平方米的样子,而正常让人住的比较舒适的人均居住面积应该在30到40平方米以上。
  也就是说,仅仅是给现有的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我们就需要修建比现在住房面积高3倍的量,这里面就是巨大的住房建设需求。
  而且伴随着这些改善型居住的楼盘建设,还有许多配套的基础建设,这里面又有多少用工需求呢。
  这也是我要强调的,从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开始,进行城市基础建设,可以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足够的工作岗位。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给他们提供赚取报酬的机会,也是让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给他们成为城市人口提供一个过渡时间。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提供直接就业机会,还同时提供了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例如现在还不怎么流行的物业,主要是为小区居民提供基础***的。
  同时围绕这些新就业岗位,肯定也会诞生许多的服务型岗位,例如便利店、理发店、服装店等等。
  所以这方面的目的,就是吸纳新的人口进入城市,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建筑岗位,这样就可以围绕这些新增人口,提供更多的间接就业岗位。
  但是城市基础假设终究有结束的时候,不可能无穷无尽的提供住房建设等项目,等完成的差不多后,后面基本上关于这方面的就业岗位就会锐减。
  如果我们不进行第二步的操作,那么等这些农村剩余人口在城市工作了几十年后,还是会返回农村去。
  第二个方面就是给予这些新进入城市的人口,与原城市人口相同的待遇,也就是说不在有户口之别,需要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建立健全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彻底终结城乡二次元的概念。
  我们的目标是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城乡二次元的思维模式,这种目标就永远不会达成。
  其实想要让这些进程务工人口,留在当地,成为新的市民,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给予他们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和原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好在,我国马上就要实施全国范围内的这三种福利制度,也就给城市留下这些进城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种激烈的人口迁徙和新旧市民融合,肯定会带来激烈的观念冲突,同时也会出现许多原本较少出现的不良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政府加快法制化的建设,同时也对宣传法律法规、执行力等方面具备更高的水准,以适应人口激烈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长久的城乡二次元发展模式,让城市居民对于这些新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肯定有不接纳的过程,而且现在越是发达的城市,这种情况越严重。
  这种观念不仅仅只是存在城市普通居民脑子里,在城市政府层面,这种观念肯定也是存在的,这就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让城市具备更多的包容度。
  同时各色人等都聚集到城市,难免他们性情各不相同,犯罪率可能会相应的提高,所以还需要加强城市法治化建设和执法队伍的建设。
  使用更多的手段来降低违法犯罪的概率,提高他们违法犯罪的成本,例如在城市公共场所建设摄像头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其实这些人到城市里面,只要能够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这些人就非常容易留下来,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后顾之忧。
  前世农村人口之所以很难在城市长久待下去,成为新的市民,最重要的就是子女教育跟不上,许多人都是迫于子女教育,待了一段时间,又不得不回老家。
  说实话,赵一觉得前世的城市管理者,存在着严重的利己主义,都想着利用别人的青春给自己的城市做奉献,又不想承担更多的责任。
  适合自己的就用,不适合自己的就抛弃,这种思想赵一早就看不顺眼,这也是为什么赵一偏偏要自己来承包国家福利的原因。
  除了自己确实有能力承包之外,就是希望将这三项福利制度,从基层政府手里接过来,彻底结束城乡二次元的差异,为城市化提供更好的保障。
  这样的话,至少在福利待遇方面,城乡是没有太大差别的,那么城市原居民对于这些城市新居民就没有太多的敌视,毕竟这些新市民不会抢夺他们的福利资源。
  而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他们也不用为这些新市民提供额外的福利支出,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再归他们管辖,也就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而对于赵一这个福利承包商来说,城市化的提高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城市相对于农村肯定是更容易集聚资源,而且人口密度也高。
  这两个特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教育、医疗福利的运营成本,节约了许多开支,而养老福利成本,城乡差距倒不会非常大。
  里面的道理应该都非常清楚,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虽然没有几户人家,赵一也要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医疗,哪怕建设一个迷你型学校和医疗所,单独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平衡区域发展,我们目前总体上是沿海城市发展速度比内陆城市发展速度要快,不管是政策还是政府财政倾斜,都是沿海城市相对较多。
  这对于几年前来说,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政府财政有限,有限的资金必须使用在刀刃上,而沿海的地理优势非常明显,既可以吸引国外资本,有可以方便出口贸易。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出口贸易的倍增效应会慢慢消失,出口贸易的增幅会慢慢降低,出口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汇率的提高,会越来越弱。
  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因为内需可以在出口贸易出现瓶颈时,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资源和政策如果还过分向沿海城市倾斜,那么肯定会让新的人口愿意流入这些城市,会造成这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很难避免出现大城市病。
  大城市病是指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
  虽然我们强调城市化,但是我个人是强烈反对过度大城市化,如果不加节制,未来两千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并不稀奇。
  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我国的城市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预先规划好,这不仅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有产业布局规划,城市功能规划等等。
  第四个方面就是加强县城城市化发展,我们可能一提到城市化,就会想到那些国际上鼎鼎大名的国际化城市。
  虽然这些国际化大都市确实是国家名片,让更多的国家了解自己的国家,所以我们可以搞,但是这并不是城市化的全部。
  我国人口众多,如果资源都朝着这些‘国际化’城市涌入,必然伴随着人口向这些城市涌入,人口膨胀速度就非常快,大城市也就诞生了。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制定符合我国人口大国实际情况的城市化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认为除了全国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外,最应该大力发展的,就是县城。
  县城人口少的只有20多万,多的也只有100多万,这样的人口体量,既满足了城市化的需求,也可以避免大城市病的出现。
  第五个方面就是增加城市之间的沟通能力,这是为了应对县域经济体量较小,无法完成一个产业的全部链条,只能通过县域合作方式,来集聚产业链,共同完成一项目标。
  这个沟通能力,既指交通通信沟通能力,也指经济产业沟通能力,只有完成了这些有效协调机制,才能够发展好县域经济,才能够让县域经济助力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还需要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将所有的县城相互连接起来,将全国所有的城市都连接起来,最好能够做到一个小时左右可以到达任何周边城市。
  而中心城市之间,可以使用高铁连接起来,争取两到三个小时,可以到达任何相邻中心城市,能够做到这个的,只有高铁能够办到。
  当这个目标达成了,那么全国城市交通网络算是彻底建设起来了,县域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会不复存在,每一个地区都能够发挥他们的区域优势和特色,经济想要不发展都很难。
  除了交通以外,就是区域协调机制的建设了,刚才说的,县域经济是很难完成完整产业链的建设,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只能够完成产业链的一个环节。
  所以区域经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信息沟通的平台,也是经济合作的平台,更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一花开罢百花败,区域经济范围内,每一个县域经济都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够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环节。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电脑产业链,我们将内存、cpu、主板、显卡、机壳、液晶面板、材料等分别放到不同的县域经济当中负责生产。
  然后再将设计和组装等工作放到中心城市完成,这样既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让产品和市场更加靠近,不会因为闭门造车而让自己的产品丧失竞争力。
  从这个例子当中,各位也应该清楚,中心城市更适合靠近市场的产业,像上面说的设计、研发、整合,而县域经济更适合生产环节。”
  在前世,虽然县城里面高楼不少,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貌似不错,其实却是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只有房地产,而没有相关的产业支撑。
  许多人虽然在大城市工作,但是在身份上却始终无法融入大城市,所以只能在自己出生的县城购买房子。
  但是县城又无法给他们提供就业,所以他们的青春只能献给这些大城市,期望老了后,再回到自己出生的县城养老。
  这在赵一看来,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经济关系,也是对于百姓极不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前他是没有能力,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这一世不同,他不仅拥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同时也能够站在这样的顶级协商会议上发言,如果还不能做些什么,那就枉费他重生一回。
  以上赵一的发言,也仅仅是论证了城市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规划全国城市化建设,如何均衡发展城市化经济,如何发挥区域性经济优势等。
  下面就需要讲述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上面说了这么多,但是具体又该如何实现呢?接下来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应该通过以下几个举措里实现上面提到的目标:
  第一个就是继续深化改革、解放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还是使用老一套经济发展模式,对我们的工作展开具有极大的阻碍。
  例如土地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土地产权问题、使用年限问题、获取土地方式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够谈城市化建设。
  例如治理方式的问题,随着经济活跃性越来越高,经济结构性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要建设一套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治理模式。
  这个以后可以单独探讨,这里就不展开讲述了,而且我一个人的思考也有局限性,还是需要集思广益。
  第二个就是理顺产业链,我们需要对我国目前拥有的工业产业链进行梳理,也要对世界工业产业链进行梳理。
  这是我国进行全面工业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里面的情况,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链布局。
  第三个就是产业链重构了,这个是和第二个举措息息相关的,重构产业链是为了进行县域经济发展做准备,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准备,也是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做准备。
  第四个就金融支撑问题了,想要完成以上所有目标,都必须要钱,没有钱,那上面谈到的所有问题都只是一个构想而已。
  关于第四点,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点就是积极的金融政策,我国过去几年,金融举措上面相对保守,当然这也是和当时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活跃度息息相关的。
  如果央行印了太多货币投放市场,但是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商品来支撑消化这些货币,这么做只能是增加通货膨胀,没有任何好处。
  后来的经济发展速度确实快了很多,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则是出口贸易,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是锚定外汇储备。
  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能维持汇率稳定,这些举措在当时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和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但是我们即将进入的阶段就不一样了,不能够在使用之前的保守金融政策来对待国内经济,而是需要更积极的金融政策。
  货币和商品之间,就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
  到底是先增加货币供应,来拉动商品生产,还是先生产足够的商品,再提供足够的货币供应呢?
  之前我们的货币政策更倾向于先有足够的商品,再提供充足的货币供应,这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可以保持相对的供应平衡。
  但是这样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就会被限制了,我们应该打破量入为出的模式,采用适度通货膨胀的发展模式。
  先向市场提供相对富余的货币供应,然后促进商品生产的跟进,这样经济发展速度会更加具有活力,同时对于政府管理经济也相对简单一些。
  而富余的这部分货币怎么供应呢,我觉得还是对基础建设贷款的方式提供更加合适,我们可以通过中央积极的货币政策,来支持国内基础建设投资。
  让更多的百姓参与到基础建设中来,获得这部分富余货币供应,然后购买其他商品,促进其他商品生产发展,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发展模式。
  第二点就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进来,经过这几年的经济开放,虽然民间资本单个体量并不大,但是总体规模比起以前要大的多。
  我们可以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让这些民间资本积极的参与进来,解决我们整个计划资本不足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