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科幻异能>模拟器:旧书> 第50章 你走进了我这里

第50章 你走进了我这里

  世界上有那么多文学网站,每个里面似乎都有着那么多的小说,而你却走进了我这里。
  然后你看到了我照亮的地方,那里只有一个傻子,以及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道路。
  于是你便看到,那个傻子混合着角色、冲突与变化,浇铸出它们的混合物。
  然后镀上对白的金光,将生活的破铜烂铁炼成故事的闪耀黄金。
  但你这时便会想,我一点儿也看不到那黄金的闪耀。
  因为那黄金只在书里,而你则在距离那个世界十分遥远到你这辈子都走不出去的地方。
  于是你便想开口说些什么,于是你的话在已说、未说和不能说之间,来来回回的回荡着。
  而此刻呢,主角突然来了一句话,多么没有表达性的对白。
  你突然觉得手上的书少了深度,角色丧失了层次,故事也变得平板。
  那些你以为的角色的想法,伴着你自己真实的心声一起,都碎了。
  并不是那有什么不对。
  而是现在的小说,都是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烂梗常常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我们即使知道它们早已被人写烂,第一时间还是会觉得有趣。
  然后,我们内心的某个地方碎了。
  你再去看这本书,便失去了之前的感觉,便不再觉得有趣。
  当然,玩梗这种事儿,从来不稀奇。
  好的坏的都有的情况下,我们能否看到沉浸于文字中,那更深层次的东西?
  又或者,作者压根儿就没有赋予笔下的文字一丁点儿的深意。
  写的人马马虎虎,看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就像这本书,你休想从这里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但倘若你真的看到了什么,那是你们自己的造化。
  我爱小说的千变万化,因此撰写小说,但还不如不写。
  那就让我朝着你们撒网:
  “奋战至最后一刻,拼死刺我一刀。”
  “哪怕叫我吐出最后一口气,我也不会在那之前多看这本书一眼。”
  好吧,如果你们看到这里的话。
  可你们可能看不到这里,便已放弃。
  你们执着于寻找闪光点,它们在对白、在细节乃至在更多的地方。
  但它们不在这里,这里能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呢?
  那我就先从对白开始说吧。
  毕竟这本书到现在为止,就没几句对白。
  传统上,或者说绝大多数时候,作者都只是将对白定性为角色之间所说的话。
  但这其实是很肤浅的,是很不应该的。
  我们需要全面有深度的研究对白,而在这之前,就需要先退后几步。
  当然,也许退后一步就好。
  但不管是一步还是几步,其实区别都不大。
  我们需要更广义的去看一件事,“说故事”。
  站在这个角度,你们会发现一件你们早就发现了的事情。
  这事儿并不难发现,我一说你们就会明白,我是在水字数。
  但作者的事儿怎么能叫水字数呢?
  这个,叫做截然不同的道路。
  角色的言谈顺着三条路向前展开: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读者说。
  你瞧?
  是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
  而这三种说话的方式,一个词就能归类。
  你我都知道这个词,我就不想说出口了。
  而原因呢,有两个,或者三个,又或者更多。
  但这里只说两个,当然,不是因为突然不想水字数了。
  简单点,水字数的方式简单点,我又不是一个名作家。
  首先,不论何时何地或角色向谁说话,我们都应当这么做。
  在文本上表现出人物所特有的声音,使其个性化。
  这事儿委实不容易,也很少有人会去这么做。
  哦天啊,你在开什么玩笑?
  你突然拿出一本传世名著,来和我讨论,而我则在想着某个兵王。
  但你是对的,这样没有深意的小说,只图一乐耳。
  其次,或者说最后,但这不重要。
  不论内心想的还是嘴上说的,这些内在思想或者对世界说的话,它们都是内在行动的外在实现。
  所有的说话,或者说几乎所有的说话,都是回应需求。
  它们带着目的,作者需要赋予它们目的,去实施行动。
  所以,你会看到,每句台词的背后都是作者所创造的一种渴望、意向和行动。
  什么是对白的言语策略?
  战术后仰.jpg
  所以,你看啊,对白真的很重要。
  所以,我们都需要,明确三种说话的方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但你们肯定想说,说话谁不会啊。
  对别人说,不就是人和人说,是一种双向的两人对话、三人对话或者多人对话。
  而对自己说呢,日常生活中这似乎是真的很少见。
  毕竟,自己跟自己说话,能谈点什么呢?
  还不如在网上找佚名,和他们说自己平日里说不出的话。
  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某人有些熟悉。
  当然,这里不细说这个,个中滋味各位自行体会。
  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文字的世界,处理内心对话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当然你也可能不知道,文学具有侵入角色心理的力量。
  文学能在思想领域里,投射内在冲突。
  尤其是在当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说故事的时候,那个声音必定属于某个角色。
  然后你突然指着第二人称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你觉得没有人会这么写。
  然后我掏出了一本书,《你一生的故事》: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
  但你也很可能说:
  “你可真逗,我只是说说而已。”
  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所以文学往往充满了自反性,即自己对自己的对白。
  仿佛你们这些读者,不过是无意中听到一样。
  于是,你们看向了第三种说话方式“对读者说”。
  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第四面墙,这是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
  这位先生可不得了,尽管老是被人打破。
  一时间,“打破第四面墙”竟成了判断一个角色是否强大的标准。
  但这里的主角不是他,是作者和读者,或者说作者借着角色和读者们进行的对话。
  在影视作品中,此时应该会有画外音。
  当然,也可能是主角突然看向镜头,开始自言自语。
  看似是在和自己对话,实在是在和第四墙后的观众对话。
  而在文学作品中,和读者说话便是第一人称写作的本质。
  “我”是我,但也不是我。
  在这里,我借着“我”的嘴,向你们讲述着这个故事。
  这所有的经过言辞而非行为的行动,都是在用话语呈现任务。
  当然,第三人称的情况下,也会有角色试图和读者对话。
  于是便推进着场景,从一个节拍进入了下一个节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