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综合其它>网络文学十六讲> 第68章 吴问银和他的《较量》:火与血洗礼的

第68章 吴问银和他的《较量》:火与血洗礼的

  在吴问银的作品《较量》当中,张凤山带着使命从延安回到家乡文城,在码头接头时因为叛徒出卖被抓,文城的组织机构几乎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张凤山只好努力迷惑敌人的视线,扮作富商子弟,暗地里依然不动声色的传递信息,为保全组织,张凤山在敌人的重重考验下被迫以自杀的方式向外传递信息,却不知文城特务头目宋铁军和他当商会会长的父亲张福海达成了交易。
  张凤山出狱后,成为特务机关拉拢的对象,他联系上了组织,经批准加入特务机关,文城沦陷后,张凤山在同为组织成员的县长支持下,组织文城学兵队,担任队长,他带领学兵队神出鬼没,打得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
  反侵略战争胜利后,张凤山按组织要求继续潜伏,与公开身份为医生早期打入特务机关(实为组织成员)的徐语晴结婚,夫妻二人“同闯异梦”,直到胜利前夕还拔抢相向,为了争取早日获得文城新生,张凤山只身前往刘成龙(徐语晴姨父)的队伍,说服他起事,孰知却被顽固的刘成龙残忍的杀害。英雄离去,英名永存!
  写出这样一个重现反侵略时期诡谲政局却依然坚守理想的故事的作者吴问银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专访主持人:董江波(笔名:冷得像风)。
  本期网络作家嘉宾:网文大神作家吴问银。
  1.吴问银老师您好,和读者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吴:大家好,我是吴问银,安徽桐城人,大家不一定熟悉我,但一定熟悉我家乡的名片——六尺巷,春晚小燕子赵薇唱的歌《六尺巷》就发生在桐城。
  2.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创作了《较量》这本书呢?
  吴:桐城是个哥命传统深厚的地方,我的祖上吴樾曾于1905年9月24日在北京车站谋刺清朝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事败,壮烈牺牲,国父孙先生亲撰祭文: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五是期间,桐城最早发出通电,拥护北平学生。在反侵略期间,桐城学兵队打下了一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打了几场胜仗。在这里,广西军阀、中统、军统、日本人、地下当、游击队、新是军四支队等各种力量交织,错综复杂,发生了许多故事,这是我创作《较量》的源泉。
  对于《较量》的男主角张凤山,您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人物原型?
  吴:我的外公是黄埔君校十四期学生,当时政府的少校军官,和日军多次战斗,我的外婆是孔城老街商会会长的千金,外公街放初期因伤病去世,他的故事外婆零零星星地告诉了我一些,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也是激发我后来创作《较量》的原动力。他们不完全是故事原型,但有他们的影子。
  在《较量》这本书里,男主张凤山和女主徐语晴的感情戏份,对于故事的发展是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吴:男女主人公生活在特殊年代,爱情也打上特殊的标签,徐语晴是潜伏者,也是“沉睡者”,她受命监看张凤山,也知道张凤山的“身份”,因此想“争取”他。张凤山的真实身份是组织的特派员,公开身份是特务,直到街放前夕也没有报露无遗。这种因最终目标和使命导致矛盾交织、爱恨交错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令读者看起来感到扑朔迷离,也更让读者领略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
  您怎样评价张凤山和徐雨晴的感情?
  吴:我的感觉是“冰与火”,冰冷的外表包裹住内心的火热。
  对于张福海(张凤山的父亲),我们好像很难单纯的去区分他是好人坏人,您怎么看这个人物?
  吴:张福海是一介徽商,他精明、谨慎,与政界同流但不合污,受当时政府宣传的影响,对组织抱有偏见,但在民族危机到来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顶着汉奸的骂名,忍辱负重。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好坏来区分人,只能把他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来考量,只要他不出卖同胞、出卖民族利益,就是一个合格的人。
  读者一般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吴老师您为什么反其道而行,最后让张凤山英勇就义了呢?
  吴:桐城唐代有位诗人,名叫曹松,他有一句诗:“一将成名万骨枯”。何况朝代更迭,现在幸福的国家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有许多英勇的人在黎明到来之前壮烈殉国,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普遍的,毕竟旧势力不会那么甘心的退出历史舞台。张凤山只是其中一个象征,他英勇就义既符合剧情,也更符合历史,也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您的《较量》不同于网络文学常见的都市科幻题材,也不是豪门总裁题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民国谍战系列,您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能和读者们分享一下吗?
  吴:我是以写实见长的,生活在这片曾经烽火燎原的土地上,感觉那些哥命者并未走远,那些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故事时时让我难以入眠,所以我觉得将他们的英雄壮举写出来,用以教育下一代的人,是我们这一代作家的使命。
  吴老师,我们知道您是安徽桐城人,那在《较量》的创作里会加入江淮文化的元素吗?您能谈谈本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看法吗?
  吴:当然,《较量》的故事发生文城,也就是桐城,这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是江淮文化圈的发源地。这里是我创作的精神家园,正如高密是莫言的精神家园一样。一个作家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只有讴歌身处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才算是真正来源于生活,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吴老师,您之前的作品多以出版为主,这次选择网络平台首发,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吴:过去我的作品以传统出版为主,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网络文学平台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代表着我国文学的未来,不仅传播能力强大,而且很有经济实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作品的效益,因此,我和网络文学平台的合作才仅仅是开始。
  以网络小说方式出版,对像我这样的传统作者来说,是一种新模式,我们应该接纳、融入新生事物,充分利用新媒介来推广作品。
  您的作品网络连载也有一段时间了,您能和读者分享一下您的体验吗?
  吴:这种连载方式,让我感觉到很是亲切自然。网络文学内容广泛,精品力作很多,而且偏重于影视,其未来发展将不可限量。
  您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可以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吗?
  吴:网络文学自由、不拘形式,社会大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这是传统出版无法比拟的,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吴老师,最近ip一直热度不减,对于《较量》这部作品,您有哪些期许呢?
  吴:ip热度不减,我希望《较量》能以这种方式寻找影视合作渠道,推出影视作品,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对于过去几年来流行的抗占雷剧、抗占玄幻剧,您怎么看?
  吴:对于现在流行的抗占雷剧、抗占玄幻剧我不看好,历史就是就历史,不能无原则地解读、戏说。不能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吴老师您觉得,对过去的历史,现在的人应该怎么来对待?
  吴:对过去的历史,要还原历史的真相,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观,尊重历史,是现代人应有的态度。
  非常感谢吴问银老师今天接受采访,也祝愿吴老师的《较量》早日获得改编。
  董江波网络文学评论专著《网络文学十六讲》,欢迎收藏阅读,以及投推荐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