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穿越重生>战国侠义> 第301章 市井访贤

第301章 市井访贤

  庆功盛宴设在王宫大殿之上。
  有人禀报:信陵君到!
  赵王急忙下殿,亲率百官到台阶下迎接,并拱手示意,请信陵君升西阶以表示尊敬。
  信陵君连连辞谢:
  “异国罪臣,蒙君不弃已是万幸,怎么可以超越本分行事?”
  坚持转到东边迈着小步跟在赵王后面拾阶而上。
  入席后,平原君代赵王向信陵君敬酒。
  祝词中自然要称颂他如何不避艰险大义救赵,亲冒矢石浴血奋战……
  信陵君听了如坐针毡,不等词毕便避席而拜:
  “无忌乃魏之罪臣,得以赶跑秦人,是六国之力啊。
  小子所效匹夫之劳,大王尽赐于臣身,无忌岂不愧死?
  大王如果愿意收留我在赵国,就请别再提什么‘救赵功德’之言。
  否则无忌宁可四海乞讨也无颜留赵!”
  既然不许再提“救赵之功”,又怎能以此为理由封赠?
  由于信陵君的谦逊,直到席终赵王也没找到赠五城的机会。
  而信陵君“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品德,更加受到天下人的敬佩。
  魏安釐王和辛垣衍没想到,放逐信陵君反而更提高了他的威望,“虽妇孺无不知信陵”。
  尽管自己不再是有钱有势的贵公子,仰慕他的人却不远千、万里来邯郸。
  甚至自己花钱住店,只求能与信陵君朝夕相处。
  结果使邯郸的旅游业兴旺火爆,也拉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这大概也算是“名人效应”吧!
  不过信陵君的“名”可不是通过媒体花钱做广告“炒”出来的。
  处在“信陵热”中的信陵君却不愿为称颂所陶醉。
  他轻轻拂开环绕在身边那云遮雾罩的荣耀光圈,走下神坛,又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悄悄步入平民中……
  信陵君定居赵国后,邯郸首富“钢铁大王”卓氏——
  就是汉武帝时,与著名才子司马相如演过一出“暗恋、私奔”风流戏的卓文君的祖上,赠送了一所大宅院。
  虽比不上大梁的信陵府,也算相当宽敞。
  过去的三千门客大多牺牲,只剩下几百人,还容得下。
  但战后已残破不堪,需要修补。
  信陵君正为筹措费用发愁,不料消息传出,工匠们自动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帮忙。
  每日超过万人,连十余岁童子都不遗余力,不但不要工钱,还自带干粮、材料。
  人多手快,不几天便焕然一新,信陵君很受感动,向朱亥感叹:
  “我们今天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扶困济危’能够得人心了!”
  朱亥笑笑:
  “必身临其境,方知其中甘苦。
  您今日之窘比云云众生经受的艰难百不如一,得人援手尚且感慨如此,则陷于饥寒交迫、挣扎在生死之间者岂不更望拯救?
  愿您无负众望。”
  信陵君再拜:
  “无忌谨受教,虽肝脑涂地,不得辞此任矣!”
  信陵君进住新居,平原君一是来贺“乔迁之喜”,俗称“燎锅底儿”。
  再则也要送些家具用品,便带着酒肉来到“信陵府”。
  因为这儿的规矩是“有饭同吃”,几百人一时摆不了精细宴席,大块肉、大碗酒,却也淋漓痛快。
  好在经过战乱的平原君已能适应这种生活。
  吃着喝着,信陵君忽然想起一件事儿来:
  “无忌在大梁时就听说邯郸有薛琦、毛远二位贤士,十分心慕,只因身居两国不便寻找。
  后来听鲁仲连说他们在邯郸保卫战中做出过巨大贡献,更想一见。
  今既以邯郸为家,岂能失之交臂?请您费心为我做个引见。”
  “薛琦、毛远?”
  平原君皱起眉头仄着脸想了好大一会儿还是摇头:
  “不认识,他们家住哪里?官居何职?”
  信陵君哑然一笑:
  “我要知道,问您干嘛?
  只听说他们混迹于市井卖浆、博徒之间,没有官职。”
  平原君一脸茫然:
  “市井小人我如何认识?”
  原来他离平民百姓仍然很远。
  信陵君微微叹息,没再说什么,决定自己去“访贤”。
  鲁仲连走前没留下薛、毛二人的地址,他们的职业又非常普通,信陵君对他们的了解也很少。
  战乱之后社会秩序混乱、人口流动变化很大,多少亲戚友好尚待破镜重圆而漫无头绪。
  信陵君在邯郸人地两生,如何访求?
  其实,薛、毛二人通过毛遂已经知道信陵君想见自己。
  但因他在魏齐之事终有见死不救之过,又慢待虞卿,致使虞卿因他而二次离开赵国,在道义上欠妥;
  所以二人对信陵君难免心怀芥蒂,这也是人之常情。
  更重要的是信陵君如今已成“巨星”人物,与他结交往来会被人讥为“追星族”,有“巴结”之嫌;
  又会引起世俗对自己的注意。
  过去接纳鲁仲连是出于战争的需要,现在何苦为满足信陵君的好奇而给自己惹麻烦?
  所以二人决定:不见!
  由于他俩严密的封锁了自己的行踪,更增加了寻找他们的困难。
  但信陵君有自己的手段,他的部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当年如姬夫人的杀父之仇没名没姓都能报了,何况这二位是有名有姓有职业有性别,而且他们的年龄也估计得差不多呢!
  最大的困难是人生地不熟。
  不过,随着时间的磨合,这个困难也能解决,前一段主要是作战,这回重操旧业,倒是一次练兵的好机会。
  负责打探消息的人适应能力相当强,不久就深入到街头巷尾、茶馆饭店。
  通过闲谈套近乎、拉关系,“生人”很快便成为“熟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消息。
  有些人的警惕性很高,对他们怀有戒心,甚至制止他们的调查。
  反而暴露了自己是薛、毛的相识,成为他们重点注意对象,缩小了侦察范围。
  他们一面使自己的活动更隐蔽,一面在这些重点人物上顺藤摸瓜。
  几经筛选,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薛琦的住址,进而圈定那个白胡子老头就是薛琦,黑脸大汉则为毛远……
  薛、毛二人的警惕性也提高,周围还有不少人随时向他们通风报信,所以对这些人的情况也都了如指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