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历史军事>汉世祖> 汉世祖 第863节

汉世祖 第863节

  闻言,刘皇帝终于收起了那副懒散的姿态,坐了起来,嘴里喃喃道:“大汉才建国多少年,难道当真就无法阻挡吗?”
  “有地者不愿迁移,无地者困于乡野豪强之控制,因而即便朝廷以利诱之,仅靠百姓自发申请移民,是难见成效的。
  过去,行之有效,能打破地方豪强限制的,唯有当年秦王殿下为安东揽民,都督府下职吏,俯身亲往,乡里方才不敢阻拦!”寇准继续说道。
  “是啊!”刘皇帝叹息道:“自古土地兼并,兼并的又岂止是那些自耕农民,他们是连地带人,全部吞下,把朕的子民变做他们的奴隶啊!
  简直可恶!皇权不下乡,能行吗?大汉地方,就靠这等土豪乡绅维稳,能持久吗?开国不到四十年,便已如此,百年之后,那还得了!”
  发泄了一通,刘皇帝又道:“朕给土地交易制定高税,就是为了限制土地交易,如今看来,还是真想得简单了……”
  寇准道:“朝廷制定的土地交易税费,固然高昂,却是购买双方共同承担,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卖地方往往处于弱势一方,迫于窘境急情,往往承担全部交易税,而官府税吏为图省便,更多时候,只看税额,而不顾缴税人是谁。
  另外,对于买地人而言,交易税虽高,却只有一次,只需持续耕作产出,短则三五年,长则八九年,便能回本。
  土地本能传家,而随着这两年粮价的上涨,愿意在土地经营上投入的人就更多了。
  另外,官府对于地方的管理,难以面面俱到,在土地交易上,也无法实现全面监管,因而难免私下交易,而地方土豪则帮忙隐匿土地,隐匿户口。
  甚至还有……”
  说到这儿,寇准停了下来,但见其表情,刘皇帝怒声道:“更何况,还有官绅勾结,巧取豪夺,这是你想说的吧!”
  “陛下英明!”寇准躬下身体,郑重地说道。
  “朕的英明,可真不想用在这些状况上!”刘皇帝冷冷道。
  第277章 屁股要坐稳,态度要端正
  “你反复提到华州当地、家乡下卦县如何如何,显然,对于当地的情况,你是了解颇深,也有过细致的走访调查吧!”稍微稳定情绪,恢复冷静之后,刘皇帝看着寇准,问道:“说说看,在你们华州,最积极行土地兼并的,都是哪些人?”
  这却是要寇准指名道姓地继续出卖家乡“父老”了,不过,在此等事上,寇准显然没有太多的道德负担,否则也不会以华州为例,向刘皇帝点破。
  斟酌了下,寇准禀道:“回陛下,华州当地固有的一些豪强郡望,部分小有职权的各级官吏,经商有成的商贾,还有便是退伍还乡的勋位,另外,州县两级官府经营的职田也在逐渐扩大……”
  听寇准这么一说,刘皇帝倒也没有多少意外,甚至啧啧感叹道:“官、商、豪强,果然逃不开这三者啊!”
  很快便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了,盯着寇准道:“你所言退伍勋位,指的可是朝廷安排在各地官府、乡里任职的退伍军官军吏?”
  “是!”寇准颔首道。
  刘皇帝闻言,愣了一会儿,然后哈哈大笑几声,言语中透着讥讽:“无用功!无用功啊!太想当然!太高看自己了!”
  刘皇帝在那里说着胡话,让寇准及侍候在旁的嵒脱面面相觑,但二者心中谨慎等级却提到最高,刘皇帝虽然笑着,但看他那表情,可不像开心的样子。
  要知道,当初刘皇帝把军中退役的那些低级军官、有功士卒,安插在乡里,就是为了通过这些人,去平衡原本的宗族豪强势力。
  在早期的时候,这些有一定管理能力,对皇帝与军队感恩,对朝廷与国家高度认同的退役军人群体,确实在维护大汉统治上,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那个时期,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存在,朝廷对于乡里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不论是收税还是征发劳役、兵役,都十分顺畅。
  然而,时间在流逝,人也在不断改变,早先刘皇帝自认为的一招妙棋,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来。
  那些被安插在乡里基层为吏的退役军人,大部分是被同化了的,与那些旧宗族、豪强勾结在一起,沆瀣一气,甚至是,直接替代他们,成为乡村里的土皇帝。
  他们是见过大世面的,能够被安排为吏的,基本都是有军功的,身上带有勋位,并且,由于军人出身,作风往往强硬粗暴,控制欲强。
  这些人的能量一爆发出来,对于地方基层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有一些胡作非为,也更属正常了,而地方官府能不能制?显然很难,军人这种群体,也是好抱团的,有这样一层身份在,身上便笼罩着光环,不是好欺负的。
  事实上,关于退役军官军吏在地方上强凶霸道,作奸犯科,违法乱纪,早在乾祐时期,便已经初见矛头,那时,刘皇帝便十分愤怒,也用严厉手段处置了一批人。但是,对他们的任用于倚重,丝毫没有改变。
  至少,由这些对国家高度认同的基层职吏,确实有助于刘皇帝的中央集权,有益于官府掌控地方。至少,在税收、徭役的收取上,确实便利许多。而不论对中央朝廷,还是对地方官府来说,这两点都是最重要的了。
  过去,朝廷仰仗地方上豪强望族,除了实在无力管控之外,这方面,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那些退伍军人出身的基层职吏,他们的发展趋势,刘皇帝实则是早有察觉的,他又不是蠢人,即便一时反应不过来,这几十年的时间,哪儿能没点认识,只是故作不知罢了。
  然而,当寇准把这些刘皇帝有些刻意忽视的东西当面戳破时,刘皇帝这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的。
  刘皇帝究竟有多厌恶豪强?事实上,这还得看统治需要,根据国情局势来。大汉初建时,外有诸国割据,内则藩镇林立,中央权威薄弱,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地方豪强,刘皇帝怎能有好感,恨不能全部清除,将流失的治权通通收归朝廷官府。
  但事物的发展是运动的,到开宝二十三年的今日,再提起豪强什么的,刘皇帝嘴里还是那般严厉,但心中早已妥协了。
  如果是从他刘家江山的角度来看,这些豪强是有存在必要的,对统治者而言,那些黎民黔首,最好能永远束缚在土地之上,安心地做帝国的顺民,老实地被剥削。
  即便刘皇帝一直坚的移民实边,也只是让那些草民换个地方开垦,顺便充实边关,巩固国防,维护大汉的统治。对于屁民,如果完全放开约束控制,那天下恐怕也是不会安定,社会治安也是会乱的。
  实事求是地说,地方的土地兼并,对普通百姓的控制,对朝廷的统治是有一定益处的。很多朝廷无法做到的事情,恰恰是靠他们帮忙的。
  两成的失地农民,多不多,以大汉如今近亿的人口来说,数量是挺多。但是,若没有这些人,大汉那么多权贵家族、官僚地主的地,谁来种,他们的他们的利益谁来满足,毕竟他们对大汉帝国统治维系作用才是最大的。
  何况,这么多人的去处,也不都是沦为佃民、扈从、仆佣,也有经商、出海、移民屯边者。而以整个大汉来看,毕竟还剩下那么多自耕农,情况即便有恶化的趋势,但就目前来说,有多严峻,也需理性看待。
  想通了这些,刘皇帝便考虑起寇准进谏的目的来了,恐怕不在移民实边的问题上。
  脑中杂乱的思绪飘飞许久,刘皇帝再度恢复平静,瞥向寇准,道:“你向朕指出了这些问题,朕也接受了,但如何解决,你可有想法?”
  闻问,寇准有些矜持地答道:“臣浅薄无知,不好妄谈!”
  “在朕面前,就不需这般装模作样了!”刘皇帝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前面讲了那么多,不说完,你岂能痛快?”
  见状,寇准这才思索了下,而后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最主要的对策,便是澄清吏治,约束豪强,禁止他们相互勾结,巧取豪夺,胡作非为!朝廷当禁止地方豪强限制百姓人身自由,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者,当依法严惩。”
  寇准这话一出,就已经证明他的成分如何了,这就是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表。所提的对策,也带有极强的妥协性,求改良,也非变革。
  刘皇帝是个高度集权的专制君主,屁股所坐的位置早让他“端正”了思想,统治者就是统治者,剥削阶级就是剥削阶级,一切有利于他统治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而一切不利于他统治的事情,都要阻止取缔。
  不过,在面对寇准的说法时,刘皇帝还是不禁轻笑道:“你所说,不过老生常谈罢了!过去,朝廷不是一直这样做的吗?但为何,仍旧难以遏制?”
  不待寇准接话,刘皇帝便冷冷道:“归根究底,还是朝廷工作做得不到位,有监督执法不严,甚至知法违法,与利益相关者,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者!”
  对于如今的刘皇帝恶言,所思所想者,也仅仅是为了延续他帝国的统治罢了。只要土地交易的政策不变,那么兼并势不可免,更改变政策,又谈何容易,何况也容易带出新问题。
  因此,一直以来,刘皇帝所采取的方法,也是限制加改良,治标不治本。以大汉如今的生产力与社会发展情况,想要寻求治本,本就是不切实际,这一点刘皇帝心里也同样清楚,革命,革的是自己的命。
  土地兼并,做是可以做的,但你做得太过分,吃相不能太难看,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即便依附在你身上,你也得让人活得下去,不能把人逼上绝路。
  然而,天下大部分的剥削阶级,似乎都没有这个认识,偏偏贪婪无度,习惯性地把事情做绝,而这种情况,才是刘皇帝真正要打击的,这些也是动摇大汉统治的敌人。
  因此,对于寇准的提议,刘皇帝一边表示认可的同时,一边说道:“看起来,大汉从官府到地方,又需要一次清理了!你们说朕,能让那些巧取豪夺、欺压良善,知法犯法,掘我大汉根基的奸贼好过吗?”
  刘皇帝话说得很轻巧,甚至很温柔,但语气中流露出的那股寒意,却让人不禁发颤。
  又看向寇准,刘皇帝想了想,道:“寇准进谏有功,言之有物,拜为关内道监察御史!”
  寇准略微有些意外,这便升官了?但面上保持着平静,恭声道:“谢陛下!”
  事实上,这也不算升官,只是转正,授予实职罢了。作为一个才通过科考入仕的进士而言,不足一月,便能转正,也一件比较传奇的事了,至少在当下的大汉,比较少见。要知道,就连上一届的进士,都还有人没定去处,还在观政见习了。
  第278章 运动
  与寇准一番谈话后,经过两日的思考、准备,在嘉庆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刘皇帝便下了一道明诏,针对当下的国情民事、社会治安,对全国上下进行一次“反腐扫黑”综合整治行动。
  对于此诏,初听诏的大臣们,多少有些迷惑。这反腐倡廉,乃是吏治需要,属于政治正确,也是刘皇帝向来强调的,没有敢在这种事情上提出异议。
  过去,刘皇帝时不时地便会整顿吏治,折腾官僚,这基本上周期性的,都快让下边的臣僚们摸出规律了。只是这一次,似乎有些不同,当初由卢案引发的官场大地震,西北四道丢官罢职者数不胜数,地方上的朝廷命官们,几乎被杀了个人头滚滚,这才多久,又要起大案了?
  至于所谓的“扫黑”,治安清理,倒不常见,毕竟过去的二十多年,大汉整体还是比较安定祥和的。也就是黑汗使团案与榆林之乱,以得知的治安乱象,盛怒之下的刘皇帝下诏,对全国进行了一次治安清理,肃清那些为祸地方的土匪、盗贼、强盗,消灭那些不稳定因素。
  这一波波政潮,可过去不远,榆林之乱平定也才一年,上上下下,可都想着过一段安生日子,但刘皇帝此番诏命一下,又起波澜了。
  具体怎么个“反腐扫黑”法,诏书中没提,但所有人都知道,动静不会小,一般而言,当刘皇帝做出那番郑重其事的模样时,其中便定然有事。而没有经过大肆讨论便做决定的事情,事态便更加严重,刘皇帝乾纲独断的事情,其意志可少有人能动摇。
  下朝之后,很多公卿大臣们,都是表情凝重,忧心忡忡。他们这些人,位高权重,身份尊贵,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肉食者,对他们而言,最想要的就是稳定安生,最不想看到变革与混乱,但偏偏遇到个不想让他们安分的皇帝。
  如今这个时期,对于刘皇帝的意志,没人敢反对,甚至提意见都不太敢了,地位越高、权力越重的人,越是如此,要是因为进言而触怒了刘皇帝,丢了权势官位,那就不值当。
  或许刘皇帝自己都没有发觉,近些年来,已经少有大臣,会主动上表,向他进谏规劝了,更多的,只是一板一眼的政务性汇报,在他重拾朝政的这半年多以来,更是如此,一个个都保持着一丝不苟。真正敢进言的,都是那些位卑言轻的中下层官员,或者就是王禹偁这等过于耿直刚烈的官员。
  此番面对刘皇帝的突来明诏,这些靠近刘皇帝的中枢大臣,不约而同地打起精神,提高警惕,那股山雨欲来的气势,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感受到了。
  因此,在悄无声息间,一封封的书信,一道道示警与告诫,通过洛阳传向天下诸道,意思大概相同,朝廷又要进行吏治整顿了,都小心些,收敛些,规矩些,屁股要擦干净,别让人抓住把柄……
  而接下来的动作,果然让人感受到彻骨的寒意,刘皇帝下令,由皇城、武德二司,抽调精兵强将,来负责这次整治运动。
  吏部、三法司这些相关律政、监督机构,全部被摒弃在外,这可引起了洛阳上下一片哗然。过去的几十年,刘皇帝不止一次在事实上,践踏朝廷典章制度,破坏政治潜规则,但像此次这般,明火执仗、毫不掩饰,还是第一次。
  即便是当初对西北官场的清理,虽由武德司牵头当主力,但明面上,也有三法司在背后支持辅助,武德司干脏活累活,负责调查取证,抓捕送堂,刑部大理负责核议审判,不少司法官员也是深入地参与其中,不论如何,在明面上朝廷司法权威是得到维护的。
  但这一次,情况显然不一样了。不少大臣,都感受到刘皇帝此举可能带来的恶劣影响,但却无人敢冒头,即便是李昉、赵匡义这些宰辅大臣,哪怕心中忧虑不满,也都保持着缄默不言。
  当然,任何时候,都是不缺那些忠心耿耿、敢于犯颜进谏的忠臣,在这种时候,素来耿直的王禹偁又站出来,领着一干言官御史谏阻刘皇帝此举,态度十分强硬,言辞格外激烈,直言刘皇帝以皇城、武德二爪牙肃清吏治,是坏法乱国之举,是开一个恶端,不利于朝廷稳定,人心安定……
  翻来覆去,就是那番说辞,吏治之整顿,治安之肃清,自有有司作为,弃朝廷司法职能而用特务政治,名不正言不顺,剑走偏锋,伤人伤己,必然造成恶果。
  不得不说,收到王禹偁谏章时,刘皇帝是分外恼怒的,多少年了,还从没有哪个臣子,敢这么指责他的用人为政。
  即便刘皇帝知道,王禹偁所言,是出乎公心,但心中被撩拨起的那口恶气,却是怎么也咽不下去。过去,刘皇帝欣赏王禹偁,对他多加包容,除了知道他性情如此之外,也因为他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命,在王禹偁当都察御史期间,可弹劾过不少勋贵、大臣。
  王禹偁,也算是刘皇帝在朝廷内树立严风正气的一个典型,但这不畏强暴的对象变成刘皇帝自己时,那怒火是怎么也压不下了。甚至于,觉得王禹偁是恃宠生骄,卖直取忠,连李昉、赵匡义那些宰相都不敢贸然发话,一个小小的王禹偁算什么东西,敢如此狂言放横,简直就是藐视君上。
  刘皇帝心气不顺,念头不通达,自然就要有人倒霉了,板子很快就落下来。杀头当然不至于,刘皇帝虽然乖戾,却也没到胡乱杀人的地步。于是,王禹偁被贬为沙州知州,到西北吹沙子去。而与他一并上表进言的官员们,一个不剩,全部被打包贬到新规划的高昌道与安西都督府去任职,也算是帮吏部完成了一些人事指标。
  王禹偁在朝中地位不算高,即便在都察院内部,也只是四五把手,但他与同僚们的下场,却极具警示意义。有此为鉴,再无人敢就刘皇帝“坏法”之事进行劝谏了。
  以刘皇帝表现出的强势态度,要是宰相敢劝,他就敢再罢相,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当满朝寂然的时候,事情就好办多了,即便有阻力也不怕,刘皇帝是从不怕砸碎规矩的,规矩若是难搞,他就搞人,谁冒头就打击谁,这是他权威所在,无人敢忤。
  而皇城、武德二司的第一步动作,针对对象,恰恰是朝廷的司法监察系统,从刑部到大理寺,再到都察院,一名名官员被查处出违法乱纪的问题。
  这些对大汉律法最熟悉,具备高度解释权的官僚,由于多了一个知法犯法的罪过,在处罚上,往往罪加一等。罪行严重者,给国家、百姓造成严重损害者,直接判死,并且,都不需等到秋冬统一执刑,再像过往一般,找上一堆贵族官僚去观斩。
  刘皇帝也发现,次数多了,贵族与官僚们体内都注入了一些“抗体”,效果也不像当初那般显著了。因此,勾判之后,即斩。当然,或许是刘皇帝自己也知道,要是再搞集体处刑,只怕到时候洛阳市内的刑台位置都不够……
  花费了一个多月,司法系统基本被清理一遍后,开始蔓延了。在刘皇帝的授意之下,“整治专署”从三法司吸收了大量熟谙律法、审判的行家里手,扩大阵容,把獠牙利齿,转向其他部司。
  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由里及外,从中枢到地方的吏治澄清运动,正式开启了。这一回,刘皇帝的杀性真的大,或者从一开始就打算通过严刑峻法,通过最直接的暴力手段,把大汉积攒了几十年的弊症给治一治。很多过去或许只是降职免官流放的罪责,在这一场整饬中,都可能丢了命。
  造成的结果就是,从四月到五月的两个月中,洛阳诸市,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官员被执刑杀头,洛阳百姓,初时还是反响热烈,吃瓜看戏,看到那些手握权力高高在上的贵族、官僚倒下,实在是舒服。然而,见多之后,就习以为常了,然后麻木,然后恐惧。
  至于贵族与官僚们,那就不是恐惧就能形容的了,时刻被恐怖所包围着,能够问心无愧者,实在少数,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持续到什么时候,这场灾难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
  建国以来,真正人人自危的情况,在大汉朝廷出现了……
  第279章 怒斥太子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