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欲望社>书库>历史军事>靖明> 第456节

第456节

  现如今,明军好像发现冬日里进攻不算劣势,因为骑兵在雪地里也无法跑得太快。
  万一明军故技重施,趁鄂尔多斯部冬日里不便转移的时机,全力歼灭位于黄河南部的鄂尔多斯部主力呢?
  朱厚熜在朔州与押往偏头关的战马队擦身而过,朱麒在这里送别皇帝。
  “请陛下放心!明春御驾北征之前,河套捷报必定传至开平!”
  朱厚熜点了点头:“朕昔日对你讲过,盼你再复保国公威名!此战功成,你将来可以挺起胸膛去见宣平王了!”
  朱麒激动地跪下行礼:“臣必定舍生忘死,以报君恩!”
  如果成功复套,确实够格封公。
  望着御驾毫不在意地离开了朔州,朱麒望着那些战马,挥鞭往西:“快些走!赶时间!”
  第393章 起驾,出塞!
  在华夏的土地上,一直有一句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这句话,在草原上是没这回事的。草原部族的庙不仅可以跑,而且原本一年是可以跑很多次的。
  八白室,只是纪念成吉思汗的象征。哪怕还有黄金家族的家庙性质,它原本也都随着部族的营帐频繁迁徙着。
  是土木之变后的大明太懦弱,是河套地区太肥美、气候更宜居,是几十年以来右翼已经可以偏安一方自成一统,所以衮必里克才有了这个心理包袱。
  现在他想通了,在他的大帐前对着帐下诸部族的头领们说道:“春洼、夏岗、秋平、冬阳!遵循长生天的指引,冬天快来了,本就要寻找能够挡住寒风的地方,让吃肥了的马儿和牛羊活到天气再暖和起来。汉人是在对我们虎视眈眈,但我没有忘记,迁居不定、来去如风的长生天子民,才是南面汉人的噩梦!”
  借口也好,畏惧也好,总之要有说辞。
  “几十年以来,鄂尔多斯部要在这里站稳,是因为这里有好的草场,是因为我们直接面对汉人!我,汗庭的济农,你们的领主,不会像俺答那样学汉人定居在那里,还造房子、筑城!丢掉了自己擅长的,竟然在冬天被汉人击败,然后就反叛汗庭!现在,就让鄂尔多斯万户让他们看看,什么叫扬长避短!”
  “我们是马背上长大的,我们熟悉草原的每一阵风、每一处山岗、每一个脚印。”衮必里克鼓动着,“汉人赢了几回,开始骄傲了。很好,让他们更骄傲一点,让他们离开他们熟悉的城墙,踏入陌生的草原和荒漠。只要我们的儿郎和马匹、牛羊还在,全天下的草场都是我们的,不需要像汉人一样非要守住什么地方。”
  “过河!去阴山南面!”
  这是衮必里克数月以来最得拥护的一个命令。
  从嘉靖五年满受秃在朔州吃了第一次败仗开始,这六年里大明对北虏制造的压力是与日俱增的。
  而现在,大明皇帝开始向北移动。甘肃、宁夏、延绥这三镇的明军与鄂尔多斯部玩了几个月的挑衅、退缩、再挑衅,他们在边墙进进出出的行为现在更让人理解了:一切都是为了太原镇和大同镇那边牵制住鄂尔多斯部主力。
  如今,贺兰山外的寨堡稳住了,偏头关那边的明军每天都在变多。
  鄂尔多斯部都知道,这是衮必里克在战略上的一次失败。
  不放弃黄河以南,黄河北、阴山南的后套、前套都有可能丢掉,从此被包围;主力撤回黄河北面,恐怕也无法再回来了。
  尽管如此,他们仍旧拥护衮必里克最终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如果真被包围,还有黄河天险,鄂尔多斯万户在黄河以南的诸部死定了。
  因此这不是寻常的迁徙,他们从质疑俺答,终究理解俺答、成为俺答。
  举族迁徙2.0。
  所有的青壮都被动员起来,既要断后,避免明军吊住缓慢移动的部族老少的尾巴,又要往前侦查,调动兵力和留在黄河北面的兵力守住可能从偏头关方向打过来的明军。
  另外,还要准备大量的渡河工具。
  衮必里克无语地发现,很多部族早就宰杀了大量的牛羊,既有了肉干,也有了足够的皮毛——不论是御寒,还是制作皮筏皮囊渡河。
  常理而言,鄂尔多斯部已经在延绥、宁夏东部的边墙外与明军对峙了两三个月,尤其是如今这种时候,鄂尔多斯部的哨骑是不能让明军的哨骑发现许多部族在准备迁徙的。
  但是不出意外的话,就有了意外。
  特战营只有一个,人数也不多,但特勤所的人不少,不仅每个省的治安司都能埋进去一支特勤队,边区九镇更是各有一支作为总兵官亲兵的一个满编百户。
  他们的定位,在腹地省份是文臣、武将之外直属于皇权的治安总司序列中的特殊军事力量,在边区则直接作为总兵麾下特殊侦查、与外厂对接情报的力量。
  他们不参与直接的对外作战,也不是只对总兵负责。人数不多,对武将建功立业有帮助,替代了一定的监军职能,却不会对军事部署和指挥怎么指手画脚。
  对督抚、总兵来说,这是好的变化。
  现在,他们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虽然比特战营要逊色不止一筹,但如果只是作为像墩哨军一样去窥伺敌情,他们仍旧是最精锐的。
  何况他们是边区特勤队?
  延绥、宁夏两镇的特勤队一共两个百户,现在加起来有十二个小旗、每个小旗分为两个五人小队,洒在边墙北面。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摸过去,隐藏起来,用他们配备的望远镜,窥伺鄂尔多斯部营帐的动静。
  每一次任务,他们要带上十五天的干粮。但是,呆的时间要想法子坚持一个半月。多出的一个月,要靠他们当初在锦衣卫二号人物何全安的要求下,和特战营一起接受野外生存训练而掌握的本领。
  打猎也好,劫杀偷掠也好,反正是在敌人占据的地盘。
  现在,望远镜给了他们更远的窥伺距离,提高着他们的安全系数,尽管仍旧算是相当危险。
  “二哥……他们这是要走吧?”
  隐藏在夜色中山包上的乱石堆后,目力最好的人从望远镜里看着远处一个鞑子部族的营帐。
  他们是昼伏夜出,但眼下的套虏是日夜不停。
  每制作出多的一个皮囊、皮筏,就多一份安全回到黄河北面的希望。族内的青壮要保护他们,族内的老人和妇孺,就日夜不停地做着这些准备。
  被称作二哥的人把他手里的望远镜拿了过来,从那个已经做得越来越透亮的圆圆镜片里,看到营帐外燃着浸满油脂的火把。帐篷都还没有拆,但鞑子在帐篷外面收拾着他们简陋的家具,准备着牛车,宰杀着肥羊,缝制着皮囊。
  “没错!这是要迁走了。拆帐篷的时候,就会动身!这消息,要尽快传回去!”
  “那我们可以回去了?”
  “回去!上头早就吩咐过了,鞑子如果准备撤走,是最重要的消息,我们可以不用再到这里盯着。剩下的,只交给墩哨军就行,无损大局。”
  这支小队感到很振奋,每天在这鞑子腹地想办法绕过他们哨兵的巡逻,还要窥视鞑子后方的动静,这并不容易。
  如果没有望远镜,很难提前发现远处的骑兵,然后躲藏起来。
  如果避不开,或者说猎杀一些野兽果腹不顺利,他们还必须铤而走险,找鞑子大本营附近落单的牧民。
  一个半月的任务期,有些运气好的小队,能够全须全尾地回去休整、替换;运气不好的,总会折一点人手。有的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躲藏地生火烤肉,有的是放松警惕被鞑子哨骑碰到了。
  现在有了收获,他们并不贪功、犹豫,而是立刻选择撤回。
  此时此刻,就像俺答当初决定迁徙后就冒出来了拼命把消息送回大明的外厂探子,另外的特勤小队和河套一带的外厂探子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在五日后,最先抵达的消息到了唐顺之那里。
  他还在等,要等更多的消息进行佐证。
  “若是真的,这可不明智啊。”唐顺之喃喃自语,“等到现在,是想等黄河结冰?”
  已经来了三边快四年,唐顺之自然早就熟知这里的气候。
  黄河在河套这里连拐四个大弯,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因为黄河的分隔,而除了关中之外,这一带又山峦耸立,所以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这一段黄河上其实渡口颇多。但眼下,这下渡口绝大部分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过了偏头关附近的河曲古渡,蒙古控制的范围之内,还有两处好的渡口。
  一个地方,位于贺兰山东北方向,黄河拐第二个大弯的后套西面,那里叫做磴口。黄河流到了这里,开始进入河套平原,又要拐弯,水流减缓。但这里,离镇远关不算远。
  另一个地方,位于云川城西南面东胜旁的君子津,或者就叫河口。它成为好渡口的原因与渡口类似,过了这里之后,黄河就要转向再往南了。但君子津这里,距离偏头关又不算远。
  除此之外,在后套核心的一带,黄河南面都是沙漠,并不适宜大规模的迁徙、渡河。若要再说一处,那就是战国时九原城的南面、后世被称为包头的一带。那里,黄河南面的沙地不算宽阔。
  关键是现在这时节。
  由于独特的河道走势和维度差异,河套地区结冰期可以长达四个月,而且是下游先结冰,上游先解冻。
  秋冬时节,如果黄河结冰了,那反而可以成为坦途。
  既然如此,为什么送回来的情报里,套虏还在大肆准备皮囊和皮筏?
  昔年大明曾有搜套一说,就是利用夏季前后黄河不易渡过的特点,在黄河以南搜寻蒙古部族。那个时候,套虏的主力在黄河北,搜套是有效果的,至少一度逼得北虏不敢在冬日里沿着结冰的黄河河道进入黄河南面过冬。
  而从弘治年间再次丢了河套开始,套虏渐渐站稳脚跟,衮必里克的大帐反而设在了黄河南面。
  唐顺之在河套这边营造出这样的形势,在他的判断里,衮必里克如果不甘放弃,反而应该趁冬天多往黄河以南调集一点兵力。
  攻守易形之后,黄河以南一旦放弃,套虏可就拿不回来了。
  眼下还需要更多情报,唐顺之才能进一步做出判断。
  一天天过去,汇集到他这里的情报越来越多,唐顺之也坐不住了。
  衮必里克放弃得如此干脆,大明必须尽快做出反应。
  “粮食、冬衣!”唐顺之迅速命人前去通知费懋中,“传信南面,蜀中新粮到陕西,陕西转延绥、宁夏。复套国债收到的银两,全用来采买新粮!传信抚宁侯,套虏也许会声东击西,除了断掉河口古渡那边套虏直接过冻上了的黄河,九原古城南面才是更加可能过河的地方。”
  磴口不可能,虽然会后冻上,但唐顺之就在镇远关,推过去就能趁套虏渡河时攻击他们。
  河口那边更下游的方向先冻上了,上游水势减缓,而且还会陆续冻上,这才能支撑套虏必定很漫长的渡河过程。整个黄河以南,如今的套虏数量已经是逾十万,不仅有最精锐的鄂尔多斯部骑兵,还有他们的家小、营帐。
  用皮筏、皮囊渡过去一部分,骑兵的退路,是后面再冻上的黄河——必须要有人断后才行。
  唐顺之先给出了数道命令,然后立即摊开纸张研磨写奏疏。
  相机而动。这个冬天,开平那边不会继续往北进攻,套虏既然真的要放弃黄河以南了,那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重新搜套、在黄河南面站稳脚跟、趁机一举击溃套虏主力,都要在这个冬天进行。
  西三边和太原全部边军、大同留守边军虽然早就做好准备,但冬日作战、深入数百里,最关键的仍旧是后勤。
  至于全力准备军粮会不会引起陕西、山西粮价上涨,那是杨慎、是两省总督该操心的了。
  他要向皇帝通告最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要求。
  传令兵从镇远关一路往南,然后一部分再一路往东、转向东北。
  每到一处,是很明确的命令:套虏要北逃了,复套功成与否,在此一举。
  全线出击!
  在边墙内外反复横跳了几个月的延绥边军,其实并不愿意在寒冬腊月出击。
  长久以来,北虏给到明军的心理压力还是存在的。如今他们都知道,宣府、蓟州北面也在打,他们虽然不担忧兵饷,但担忧粮食,担忧冬衣。
  但将领们不管这么多。
  “憋了几个月,这回能大杀一场了!鞑子已经胆怯,你们怕什么?”榆林卫指挥双眼猩红,“督台明令,他会从镇远关出发,直扑磴口,断鞑子北渡之路!督台的本事,你们没见识过,老子见识过!老子打也打不过他,算也算不过他!督台说了这回能复套,就是能复套!打完这一仗,将来都太平了!河套良田,人人都有!”
  朱麒那边,他已经对朱厚熜说过,明年春天御驾进一步往北推时,河套必有捷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