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这小伙子看着一表人才,又为了喜欢的人可以不管不顾的来这大老远的找他,不错不错,是个性情中人。
这个性,简直和他老头子年轻人一模一样,他喜欢。
“我们老两口是旅游来这儿的。我夫人喜欢这儿的风俗人情,就商量着在这儿定居了。”
有的时候,任何人之间的相处,好像....眼缘占了很大的原因。
李海洋一向见人三分笑,说话留一半。但却破天荒的觉得,这老头,还挺有意思的,艺术家都是这么快就能跟人聊一块儿的吗?
这一个礼拜,李海洋满打满算才见了老先生两面,其余时间,全是人的闭门羹,连人面都见不到。
这才几句话不到的功夫,怎么还跟他交上家底儿了?
“算一算,从我们到这儿,到现在....啧,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
老先生继续说。看样子,他好像也不怎么在乎李海洋的回应,只是突然想到这儿了,顺嘴就说了。
啧,倒真是个奇怪的人,又冷漠,又热情——李海洋默默的想。
后来,在无数次跟老先生闲聊,李海洋很快就能确定——他想要的那种“期待感”,求助他面前的这个老人,绝对是最优解。
据老先生自己说,
“老头子我早就不想当那么什么受人追捧的民族艺术家了。无趣,他们简直太无趣了。”
这话说的倒是极其符合艺术家的清高。
但其实,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老先生并不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
原本,他只是个木匠出身,给人打个家具,盖个房子混口饭吃的手艺人罢了,偶尔,邻村要修个桥什么的,也会来请他去。
“说真的,小伙子,那时候,老头我的木工活,可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好。”
说起自己的曾经的功绩,这个倔强的老头脸上说不出的骄傲,视线下意识的瞟向他的夫人。
他瞳孔因年老而混浊,但却因热爱而闪闪发光。
“是是是。”坐在他旁边的老太太笑的温柔,像是在哄小孩子一般,极其配合的附和,
“凡是出自我家老头之手的家具,哪一个不是精品?”
被人如此直白的夸奖,倔强的老头哼笑着移开了视线,像是很不好意思看自己的夫人。
即便两人已经携手过了大半辈子,但偶尔,跟彼此对视的时候,还是会受不住心底的悸动,不好意思的率先移开视线。
每每这时,被人放在一旁的李海洋都会无语的望向天花板,又酸,又.....期待。
后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在机缘巧合下,老先生渐渐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源,手上也多少有了些继续。
少年时期,谁会没有个建功立业的雄心?
一个手艺人,谁又会没梦想过,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渐渐的,老先生开始尝试着跟一个朋友一起,开始进军家装行业。
虽说,这好赖也算是跟别人一起合伙做生意。
“可说破大天啊,我们这也就算个小本生意。成本什么的,自然能少就少,能没有最好。”
老先生有些感慨的叹息,但却笑的很愉悦。
“小伙子,你都不知道,那会儿,好多事啊,都要自己干。”
好在老先生有扎实的木匠基础。
即便是再精细的木匠活,他都能做到信手拈来。
就这么说吧,一般啊,只要是出自他手的活,即便在挑剔的客户,也很少会挑些他手艺上的毛病。
再加上,对画画和色彩,老先生原本就有着独到的天赋。
之前他随便往家具上画点什么,或者刻点什么,都会引来很多同行的模仿。
也因着手里点画画的底子。老先生很快就学会了刷墙、铺地板等等这些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手艺。
可还没等他高兴,就又犯了难。
他们一群从农村出来的,靠手艺吃饭的人....
谁小时候家庭条件好?
谁又不是很小就被爸妈送去了师傅家学手艺?
在那个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年代,很少有人系统的上过学。
“我们那个年代啊,能上几年学,好歹认几个字,就已经不软了。”
说到这儿,老先生的神情有些复杂。
突然,他无奈的一笑,
“小子,我老头子也不瞒你说。以前啊,我总觉得,学习有什么用呢?无非就是识几个字,掰着手指头算算数罢了。”
“这以后能挣几个钱?还不如去学个手艺呢,大小还能养活自己。”
老先生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他对学习,都一直抱有一种极其幼稚,又极其自大的想法。
他幽幽的叹了口气,似是在追忆过去,又像是在诉说着他淡淡的遗憾,
“小伙子,你不知道,我以前....太缺心眼了。”
“有一段时间,我老说,'那西方的什么所谓的“勾股定理”,不就是纸上谈兵?怎么就让那群洋鬼子吹成了那个样子'?”
第243章
“老子连初中都没上过,不是照样打家具?保你使上了百八十年,当个传家宝也不为过?”
“那东边水库的桥,就是我们几个老哥俩打的。不知道“勾三股四”,不也照样结实?”
“几年前,那么老大的雨啊,水都没人膝盖了,我们哥几个盖的房,搭的桥,一个都没塌!”